![]() |
麻源左氏為南城望族,明代科甲鼎盛,世稱“五進士”之家。左贊(?—1489年),字時翊,號桂坡,明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浙江參政、廣東右布政使。為文謹守法度,崇尚義理,尤精于隸書。何喬新在《椒丘文集》中提到:“時翊學書于程南云,以詞翰名于時。”左贊著有《桂坡集》十三卷、《桂坡偶錄》《深衣考正》《桂坡遇錄》《梅花百詠》《深衣考》《正歷解》《易覽》各一卷。其中,《桂坡集》收錄其詩賦雜文,既包含對明代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亦不乏個人情感抒懷。
其父左瑺(1389年—1458年),字世瑄,一字世登,號衲庵,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歷任浙江道御史、湖廣道御史、廣東左參議、山東左參政,為官以興利除弊著稱,著有《衲庵稿》。左贊堂兄左賢,明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參議、廣東右參議。左贊侄子左悠,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左悠孫子左宗郢(生卒年不詳),字景賢,號心源,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因太常寺古稱奉常寺,故人亦稱其為“左奉常”,著有《景賢集》《焚余疏》等,參與編撰《麻姑山丹霞洞天志》。
未登進士第之人,亦有建樹。左贊祖父左謙,曾任監察御史、廣東參議,為官清正,政聲卓著。左贊之子左慧,官至錦衣衛鎮撫,顯赫一時。以左贊為代表的麻源左氏家族,在文學、書法、為官操守和治世方面皆有建樹,為時人所稱頌。
明景泰年間進士、孝宗時期南京刑部尚書何喬新在《白云山房記》中記載:“麻源三谷之勝……吾盱(盱江流域)望族左氏世家其間,先世馬鬣之封,亦多在焉。及山東參政衲庵(左瑺,號衲庵)先生徙居盱城,舊廬故在也。其子廣東布政使桂坡(左贊,號桂坡)君,少讀書山間,及仕而歸,時與名流韻士游焉。”其在《三谷賦》開篇亦云:“麻源三谷之勝,為吾盱江山水甲。今司勛員外郎左君時翊(左贊,字時翊)之先廬在焉,時翊嘗為予道,其泉石幽雅之趣,崖壑瑰詭之觀,予欣然欲游……”
清代南城人黃家駒在《重刊麻姑山志》序中述及:“吾郡之麻姑,仙靈之窟宅,奇境之奧窔,百千年來琳宮梵剎之興造,名公巨卿之題詠,前之人生于茲土,羅列搜輯,萃為一編,然后麻姑勝跡,著于天壤,乃得與匡廬并稱,豈非茲山之幸也哉……昔左奉常(即左宗郢),以其先人鐘情此山,機緣未了,乃踵前志,而仿云門故址,獨任開山,不資檀施。”
在明正德《建昌府志》,清康熙、乾隆、光緒三個版本的《建昌府志》,康熙、同治兩個版本的《南城縣志》,明萬歷左宗郢《麻姑山丹霞洞天志》、清同治黃家駒《重刊麻姑山志》等不同版本的古籍里,記載有大量麻源三谷左氏人物和事跡。諸如:明時,麻源左氏在南城縣縣城豎立起九座牌坊:進士坊、世登進士坊、父子豸繡坊、紫薇坊、祖孫進士坊、世科坊、桂史文宗坊、四鳳齊鳴坊、盛世登庸坊;元、明辟薦2名(左友文、左紹之);明進士5名(左瑺、左賢、左贊、左悠、左宗郢);明、清舉人5名(左文麟、左必蕃、左大章、左粵章、左輔);明貢生4名(左宏、左海、左珩、左登);清附監1名(左受球)。
關于麻源左氏家族,為人稱道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或文學或書法,名動一時
左贊自幼聰穎,日記數千言,作詩語出驚人,書法遒勁可喜。同鄉、吏部侍郎鄭文實見之,對其父左瑺言:“此兒穎悟過人,當使從碩師,必克有成。”左瑺遂命左贊從師于吏部尚書姚夔學《春秋》,又令其師從太常寺卿程南云精研書法。程南云,字清軒,號遠齋,江西南城人,或謂伊川先生(程頤)之后裔,永樂初年以善書被征召為中書舍人,曾參與編纂《永樂大典》,官至南京太常卿。其詩文奇古,精篆隸,為時所尚。曾為明十三陵之長陵題寫“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碑額及碑文。另有北京潭柘寺《底哇答思塔銘》篆額、《清虛觀碑》篆額(拓本)及畫作《重江疊嶂圖》《夜宴圖》引首等傳世。左贊書法深得“二蔡”(蔡襄、蔡京)筆意,明憲宗曾訪求善書者,左贊精寫書法進獻,獲皇帝嘉許,贊其字佳。今麻源三谷尚存其遺墨“云門”二字,筆力遒勁,鐵畫銀鉤,觀者無不嘆服。后因麻源三谷建麻源水庫,“云門”二字被大壩填埋。左贊尤擅隸書,麻源水庫石壁間有其題刻“紫薇鄉”三字,端重奇古,堪稱書法珍品。
左宗郢嗜書成癖,為官數十年,每至一地必廣搜典籍,致仕歸隱后藏書盈室,計三百七十種。后悉數捐獻府學尊經閣,供學子研習,又捐田產以資日常運營,并撰《藏書府學自序》明志:“子過矣!以書藏學宮,辟則星麗天而流歸海也,得所藏也。不可易也!且在則人,亡則書。圣賢之心至今在,則圣賢之書詎泯泯邪。姑為吾所得為不能知所不可知,子過矣。守斯藏也,發所藏而讀之,不虛藏也,以俟后之君子!”此舉載入清同治《南城縣志》:“萬歷四十年(1612年),邑人左少卿宗郢,出所藏書送入府學置明倫堂,凡三百七十種:經一百四部、史一十五部、集二十七部、律七部、奏疏三十二部、志一百九十部、雜書二十二部。已上諸書因學役失學延爐無遺。”府學尊經閣乃古代典藏儒家經典之所,為文化傳承和學術交流的重要陣地。左宗郢捐書給府學尊經閣,直接充實了當地府學藏書資源,使學子得以博覽群籍,拓寬學識,提升素養,更可吸引四方學子負笈求學,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影響深遠。鄉人感其義舉,卒后祀于鄉賢祠。左宗郢著述宏富,著有《景賢集》《焚余疏》《麻姑山志》等。其《麻姑山志》十七卷為麻姑山志書的始祖,后清順治羅森、蕭韻增補成羅氏本,同治年間黃家駒編訂重刊為黃氏本。
左宗郢曾作《秋游麻姑步鄔郡伯五首》。其中一首云:“瑟瑟丹楓點亂山,偶從仙吏共躋攀。明河雙落蛟龍影,云霧長封虎豹關。紫翠似環金歷亂,碧溪如帶玉潺湲。滄桑幾變人間世,唯有蒼松不改顏。”詩中“滄桑幾變人間世,唯有蒼松不改顏”之句,恰似其人生寫照——任世事滄桑巨變,其“重情重義、恪守師訓”“嗜書教化、澤被鄉里”之初心,猶如蒼松翠柏,歷久彌堅。
二、或外和或內剛,才干卓著
左贊在任浙江參政期間,鼓勵發展農業,興辦教育,平反冤假錯案,懲罰豪強。浙東、浙西發生災荒,糧食歉收,尸骨遍野,左贊發文讓司部救濟他們。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秋,左贊擢升廣東右布政使,后以年老辭官歸隱,寄情山水林泉。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左贊去世,其子左慧將其安葬于麻源三谷之云門,并于墓旁結廬守孝。史載守孝期間常有甘露降于墓所,何喬新在《名山藏》中贊其:“外顯和柔而內蘊剛強,明辨是非絕無通融,因此遭權貴所忌。”
左瑺歷仕廣東、山東等地,所至皆以興利除弊為己任。其為御史時,曾奉命巡按陜西,平反多年沉冤,嚴懲貪墨官吏,以剛正清廉聞名朝野。時任都御史顧佐(字禮卿,為官剛正,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對其尤為倚重,凡疑難案件必與之商榷。任內曾率眾捕殺為害一方的猛虎,終使虎患絕跡。后奉旨考察浙江官吏,左瑺秉持激濁揚清之志,表彰賢能、斥逐奸佞,深得百姓稱頌。在廣東時,他整飭軍政,使奸邪之徒無所遁形;面對漳潮猖獗盜匪,親率兵勇擒殺首惡,余眾悉數遣散。黃蕭養叛亂之際,又臨危受命調兵遣將,終平定叛亂建功朝廷。因政績卓著,獲誥命進階大中大夫,依制受封。轉任山東后,他總督賦稅征收,既保國庫充盈又令民無怨言。居住鄉里遇饑荒時,毅然開倉放糧賑濟鄉鄰,活人無數,鄉里皆稱其德。左瑺為人寬厚仁和,平易近人,雖持身清約卻無矯飾之態,四十載宦海生涯始終以興利除害為務。目睹士林空談之風盛行,遂以“衲庵”為號自警。其著作《衲庵稿》文辭醇厚,析理精微;另編纂《晦庵刪定古文孝經》及《春秋要旨》,為后世留存典籍。
三、或尊師或孝親,情義無雙
左瑺幼承孝義,情動蒼穹。他七歲入塾即成翹楚,及長侍母至孝。母親染恙期間,他赤足登臨華蓋山虔誠祈福,母逝后哀毀骨立,以盡人子至情。后師從御史聶宗尹研習《春秋》,聶公嘉其端厚穎悟,許以愛女為配。其父年逾八旬患背疽危殆,時值左瑺丁憂返鄉續弦,聞訊立誓“愿以身代”,精誠感天,恰有游醫妙手回春。此孝行傳為鄉梓佳話,后蒙敕封文林郎,榮及父母發妻。
左宗郢則以尊師重道著稱。他中舉后負笈羅汝芳、鄧元錫門下十載,深得泰州學派真傳。羅汝芳(1515年—1588年),字惟德,號近溪,南城泅石溪人,乃陽明心學泰州學派巨擘,倡學術傳承不遺余力;鄧元錫(1529年—1593年),字汝極,號潛谷,今屬黎川縣日峰鎮人,明代中后期理學家、文學家,為“江右四君子”之一,其《潛學稿》賴宗郢校勘方得傳世。左宗郢感念師恩,不僅整理刊行羅汝芳《明德詩集》《鄉約全書》,更見恩師講學圣地從姑山房舍傾頹,遂力請郡守鄔鳴雷修繕,并作《從姑山修廢記》嘆惋:“昔先生講學時,但見山色蔥蘢,學舍巍然,群英薈萃,誠吾郡文脈所系。奈何斯人長逝,樓閣傾圮,往昔盛景漸成追憶。”二師歿后,他奔走請謚,終使羅、鄧二先生獲朝廷嘉譽。其尊師之道,足為后世法。(揭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