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国模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 文明實踐
  • 文明創建
  • 文明培育
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單位 文明校園 文明家庭
道德模范 身邊好人 新時代好少年 江西好人館 百場輔導進百校
 

您當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網媒體融合技術平臺  >  文明博客  >  文學藝術

“一琴一鶴”的經典化傳播

2025/09/02 15:10   作者:于曉川  編輯:左鍇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至神宗熙寧年間,趙抃四次入蜀,分別在江原、梓州、益州、成都等地任職。趙抃善治,以惠民為本,能因俗實教。數次入蜀,在當地都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以至“民思不忘”。北宋以后,不少文獻都曾提到他攜一琴一鶴、匹馬入蜀之事。文人常以詩、詞、文及日常用具、文玩器物等為載體,選擇琴、鶴、龜等意象,對他的高雅志趣、廉潔清明進行藝術表達,自宋至元、明、清逐漸形成了“一琴一鶴”(或“一琴一龜”“琴鶴相隨”“趙抃入蜀”,本文視為同一命題)這一較為固定的命題。這一命題廣泛流傳,并逐漸凝定為中華傳統紋樣與吉祥圖案。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代表性命題,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內蘊的厚重性與傳承性。

  蘇軾、沈括等北宋文人較早使用“一琴一鶴”語,對趙抃入蜀時琴、鶴、龜相伴的形象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趙抃去世后三年,蘇軾應神宗之命作《趙清獻公神道碑》,對趙抃政績進行了全面總結,也記載了神宗欲用趙抃做諫官事:“上謂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龜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耶?’公知上意將用其言。即上疏論呂誨、傅堯俞、范純仁、呂大防、趙瞻、趙鼎、馬默皆骨鯁敢言,久譴不復,無以慰縉紳之望。上納其說。”“匹馬入蜀”“一琴一龜自隨”是對趙抃輕裝入蜀的描摹,蘇軾這段記錄還原了神宗對趙抃高度信任、稱賞的場景,借神宗之言,道出了趙抃清廉高節已廣為人知的事實。此神道碑是《宋史》錄趙抃事的重要文獻來源。關于趙抃第三次入蜀后被“召知諫院”,《宋史》參照了蘇軾所撰神道碑的表述。《宋史》是后世很多史志的參照文獻,蘇軾是北宋文壇巨匠,則其神道碑或間接或直接影響了后世關于趙抃的記錄。不止詳細記錄趙抃事,蘇軾曾作《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二首,其一為:“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誰知默鼓無弦曲,時向珠宮舞幻仙。”詩取“琴鶴”意象指代趙氏清廉尚雅的家風,成為“琴鶴家風”一說的文獻起點。沈括《夢溪筆談》則記:“趙閱道為成都轉運使,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龜,坐則看龜鼓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筆記將趙抃入蜀任轉運使之事故事化,“坐則看龜鼓琴”“慢狎之”“頹然鼓琴”等用語有場景再現的功效,突出趙抃好尚高雅、沉醉雅樂、不以俗禮、官級為意的一面。無論表述為“一琴一龜”還是“琴鶴”,蘇軾、沈括等人對趙抃的文學書寫無疑推動了趙抃琴、鶴、龜相伴的高雅、清廉形象的傳播。

  南宋后,詩、詞中引入趙抃入蜀典故,“一琴一鶴”的表達較為多元化,或以琴鶴、琴龜并用,或琴、鶴,龜、鶴等相對應使用。詩歌的題材,主要是贈友人赴蜀地任職(后不限于蜀地)、訪古(訪趙抃祠、墓、故居)等。如楊萬里“隨身琴鶴如清獻,治蜀功名更武侯”(《餞趙子直制置閣學侍郎出帥益州,分未到五更猶是春二十八字為韻,得猶字》),以琴鶴并用。樓鑰則以琴龜并用:“乖崖袍帶今重見,清獻琴龜我更無”(《送趙德老端明帥蜀》)。這些送別詩多勉勵友人為政得法,獲得清譽,或贊揚友朋清正廉潔可比肩趙抃。訪趙抃故居時琴、鶴、龜等幾乎是必用的意象,如:“龜鶴不知何處去,誰將白鹿繼高風”(王柏《過趙清獻故居》)、“曾游攜鶴當年郡,敢負焚香每夜心”(游樸《趙清獻故居》)。祝穆編纂《古今事文類聚》時別集目錄中,“清廉”下有“一琴一鶴”語。從南宋文人對趙清獻的認識或記錄可知,“一琴一鶴”已然是眾所周知的命題,主要用來代指趙抃輕裝入蜀,象征官員之清廉。

  元、明、清時期,這一命題的使用語境更加豐富。在特定時刻,“一琴一鶴”也表述為“清獻龜鶴”“清獻琴”等,成為高節、風雅的代名詞,用來恭維、贊頌友人。元人王惲《酹江月為友人壽中丞子初》言:“風愛堂前秋氣好,歌里甘棠如昨。十二金釵,百壺清酒,細把紅螺酌。年年此日,醉看清獻龜鶴。”“清獻龜鶴”似是一種風景,在為友人祝壽中成為風雅陪襯。明胡應麟也有祝壽詩“相君世胄本清獻,琴鶴風流誰不羨”(《蟠桃歌為大學士趙公賦》),這一語境下,“琴鶴風流”與清廉沒有必然聯系,而被視為雅趣生活的典范。明邵寶、薛瑄、湛若水、鐘芳、胡應麟等人詩有“清獻鶴”“清獻琴”之說,除傳遞趙抃的高潔形象,有的與家風相關,如湛若水《陪諸公瀛洲勝會其三 呈趙類庵少宗伯(名永)》:“清獻本狷介,琴鶴適相隨。峻潔殊絕俗,家風君獨追。”詩中趙永有廉介之名,湛若水詩借趙抃頌友人家風清正。明清小說中,“一琴一鶴”作為眾所周知的既定表達使用,或在開篇詩作中,或置于故事中。《海公案》第十七回寫縣官之清貧道:“管家有所不知,想在下一介貧儒,十載寒窗,青氈坐破,鐵硯磨穿。一朝僥幸,兩榜成名,筮仕遠方,兩袖清風,一琴一鶴之外,別無長物。”明末幼兒童蒙文《笠翁對韻·下卷·八庚》突出趙抃之清廉:“三箭三人唐將勇,一琴一鶴趙公清。”將“一琴一鶴”的傳播提前到了孩童時代。

  詩、詞、文意象的提取與內在寄寓,促使了“一琴一鶴”命題的逐步凝定,在圖畫紋飾上也有所表現。元代以后,“一琴一鶴”(也常在釋文中被表述為“琴鶴相隨”“趙抃入蜀”)成為常見的紋飾,出現在瓷枕、瓷瓶、印章、筆筒、蓋盒、玉牌等日常用具中。歷史上有名的磁州窯瓷枕,其中一個常見的題材就是“一琴一鶴”故事。現磁縣博物館、石家莊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地收藏此題材枕。其中磁縣博物館藏一方元代磁州窯“長方形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枕面僅有趙抃抱琴、一只仙鶴起舞,線條簡潔,畫面素凈;另一方“元代白地黑花趙抃入蜀方形枕”則畫面豐富,枕面繪仙鶴在前,中有祥云自天垂于地,趙抃寬衣大袍隨于鶴后,又有松樹高聳入云,童子抱琴緊隨其后。前后立面又飾以墨竹、牡丹等紋。山東博物館藏“元白地黑花‘一琴一鶴’長方形枕”,趙抃執杖前行,束發長髯,衣帶飄逸,后隨一童子抱琴,仙鶴相伴,龜放長河。枕面左右飾以松、竹。這些枕畫中,趙抃與琴、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之處在于增加小童、龜、祥云、松樹、墨竹、牡丹、山水近景等,尺寸不一。枕雖是普通生活用具,但將“一琴一鶴”繪在枕上,家庭教育、士風傳承就融入了日常居處中。青花瓶、蓋盒、杯、筆筒等物往往對“一琴一鶴”有更為具體豐富的呈現,畫面常有鶴、琴、趙抃及小童等。今傳世文玩器物中,代表性的有明末清初青花筆筒。筆筒呈長圓筒形,直壁深腹,筒壁畫趙抃身著宋裝,面帶微笑,身旁一鶴低頭回轉,身后兩小童一人扛扇,一人抱琴,周圍兼有洞石、蕉葉、云紋等。同樣題材的還有白玉牌、蓋盒、三足杯等物,時代則兼及明、清。這些既有實用功能又有審美性質的生活、文房器物帶著特定內涵的圖案傳承下來,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基于趙抃輕簡入蜀之事,“一琴一鶴”通過詩、詞、文、器物等的傳播與傳承,逐漸凝定為一個具有美學意義、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命題。歷代文人對這一命題的意象擇取、反復書寫與多途徑傳播,主要緣于對趙抃為政有法、清廉律己、高雅志趣的認同。他們對美與善的不斷追隨,在精神上的自我省視,使“一琴一鶴”及其內蘊代代傳承,最終凝定為中華傳統紋樣和吉祥圖案,內化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于曉川,系四川師范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副教授)

更多相關新聞及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關于我們 | 網站導航 | 意見建議 | 贛公網安備 36010802000294號
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文明辦 主管 | 江西日報社 主辦 | 舉報電話:0791-86847779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證號:1409348 贛ICP備0810000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6120170003 贛網文[2021]1463-016號
出版許可:新出網證(贛)字0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B2-200700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3612008001
新聞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創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戶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