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国模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新聞:0791-86849275 廣告:0791-86847125 投稿:news@jxwmw.cn
 

您當前的位置 : 江西文明網  >  專題頻道  >  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  >  移風易俗_新風尚  >  文明理事

沃野綻放“文明花”

——看余江區移風易俗的生動實踐

2022/08/05 14:34   作者:張俊娟 祝學慶 陳 旻  編輯:鄧望   來源:江西日報

  7月1日,余江區洪湖鄉西楊村的“余江大嫂”章冬蓮(中)正在向村民宣傳移風易俗等工作。本報記者 祝學慶攝

  鷹潭市余江區有著光輝的歷史,是“血防精神”發源地,民風淳樸熱情。然而早些年,余江農村也不同程度存在高價彩禮、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

  近年來,余江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專項行動,重點整治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沉溺賭博、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為農村規范文明行為、培育文明風尚帶來新的變化。

  如今,走進余江的鄉鎮,看到的是一幅幅鄉村美景徐徐展開,感受到的是一陣陣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村民說事日”談新風,村規民約立起來

  6月2日,余江區春濤鎮灘頭村的祠堂里,擠滿前來“說事”的村民。“今天我們來說說移風易俗,大家暢所欲言。”灘頭村黨支部書記吳新衛帶頭開腔。

  “我來說下喜事簡辦,老吳不久前給孫子辦了滿月酒,家里打了一百多斤麻糍,咱們村各家各戶都去吃了,熱鬧得很。”灘頭村駐村干部夏琦笑著說道。

  “老吳,你自己也說一說,這樣辦喜事有啥好處?”

  老吳名叫吳學貴,是地地道道的灘頭村人。今年4月,吳學貴抱上了孫子,全家喜出望外。在為孫子辦滿月酒的問題上,全家達成了共識:喜事要簡辦,在家打麻糍。“以前小孩滿月都是大辦宴席,全村每家每戶派一個人過來喝酒,少說要辦15桌,酒席花費上萬元。”吳學貴說,現在喜事簡辦了,全村來打麻糍、吃麻糍,既省心又開心。

  灘頭村原先是個軟弱渙散的“后進村”,村里時興婚喪事大操大辦,連升學、滿月等酒席都要擺15桌、18桌,紅白喜事則要請全村吃流水席。

  轉變發生在2019年。當年余江區(原余江縣)承擔起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縣鄉兩級抓住宅改這個“牛鼻子”,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先進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并形成“新風正氣傳得開、陳規陋習必須改”的生動局面。

  春濤鎮黨委書記吳官文當時掛點灘頭村并兼任村支部書記。起初開展工作的時候,村民非常不理解、不配合。因此,在做好宅改試點的同時,他帶領鎮村干部摸索建立起村民說事日、紅黑榜、文明評判團等新制度,重新訂立村規民約,明確提出“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同時,黨員干部帶頭踐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引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

  “只有村民感覺到在干部帶領下日子變好了,才會轉變舊觀念,接受新思想。”吳官文說,從2019年開始,灘頭村基層組織建強了,村容村貌變美了,文明新風回來了,一躍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新風吹沃野,綻放“文明花”。2020年以來,余江區將春濤鎮灘頭村的說事日等經驗總結推廣,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先后出臺《全面推進移風易俗行動實施方案》等10余條規章制度。全區115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民事務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各行政村結合實際制訂了村規民約。同時,通過積分獎勵、紅白榜,以及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星級文明戶評選等形式褒獎先進、鞭策后進,推動全區農村呈現出鄉風文明、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余江大嫂”志愿服務隊,移風易俗當好“三員”

  “喜事新辦,厚養薄葬”“拒絕高價彩禮,反對攀比之風”“傳承孝道,文明節儉”……每逢村里面有婚喪嫁娶,潢溪鎮“余江大嫂”毛如江就上門宣傳移風易俗新風尚。在潢溪鎮村民心中,毛如江是值得信任的“知心大姐”,也是村里的文明實踐員。

  毛如江是潢溪鎮弋橋村“余江大嫂”志愿服務隊隊長。在這支志愿者服務隊中,有14名“余江大嫂”,她們中有村兩委干部、村小組理事會成員、退休教師以及熱衷公益事業的村民。“我們在做好矛盾糾紛調處的同時,還要當好‘三員’,就是陳規陋習的勸導員、村規民約的監督員、文明新風的宣傳員。”毛如江說。

  不久前,村民段三龍80多歲的母親過世,他有意把白喜事風風光光擺18桌酒席,邀請全村人來參加。得知這個消息后,毛如江領著幾名“余江大嫂”上門,給段三龍做思想工作。起初段三龍并不認同,認為大辦一場才是盡孝。之后,毛如江又多次上門,在不厭其煩做思想工作后,段三龍終于改變了想法,將原本18桌酒席降到了4桌,只請了自己的內親。

  “‘余江大嫂’都是家里的好婆婆、好媳婦,自然在村里有威信,說的話也管用。”潢溪鎮黨委副書記江小梅告訴記者,村里有愛打麻將的婦女,有時連家都顧不上,“余江大嫂”能勸得她們收心回家。有老人家迷信,生病了不去醫院,反而去求神拜佛,“余江大嫂”出馬就能說得老人們心服口服。逢年過節,“余江大嫂”還會自發組織包餃子、包粽子,送給村里的五保戶,為強化村民自治、推進移風易俗貢獻力量。

  采訪中,記者從余江區委政法委、區婦聯等部門得到幾個數據:如今,余江各鄉鎮、街道活躍著1600多名“余江大嫂”,成立了125支志愿服務隊。今年以來,志愿服務隊共收集矛盾問題563個,開展移風易俗宣傳300余次,勸阻紅白喜事大操大辦50余次,調解因不孝敬長輩引發的家庭矛盾25次。這些熱心的志愿者用實心舉措、愛心服務、貼心關懷,為鄉風文明貢獻了獨特的“她”力量。

  板車宣講團“輕騎兵”,讓文明新風飛進千萬家

  “春風楊柳萬樹花,幸福余江飛彩霞。高價彩禮行不通,有志青年傳佳話……”6月30日下午,在余江區春濤鎮文化大禮堂里,一場慶“七一”移風易俗專場文藝表演正在舉行,演員在臺上以快板的形式評說著移風易俗前后的變化,贏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

  這場演出的總策劃、總導演,就是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余江區春濤鎮板車宣講團團長吳光明。在基層做了30年的文化宣講,吳光明最擅長的就是將黨的政策和好人好事編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5年前,他常聽到有村民對高價彩禮有怨言,周邊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比較多,有的村民對老人家照顧少,在老人去世后又要講排場。吳光明有感而發,把這些現象加入文藝創作中,用節目的形式對村民進行宣傳引導。

  他創作的小品《婆婆也是媽》,塑造了三個孝老愛親的媳婦形象。劇中留守老人艾老太身體不適,三個兒媳知道后,主動請假回村里看望老人。“婆婆不容易,供大幾個兒子,還幫我們帶孩子。婆婆也是媽!”“從今以后,我們輪流供養媽媽,伺候媽媽。”臺詞很樸實,卻將傳統孝道講得透徹。《搖扶船零彩禮》的創作,則是受到余江第一對零彩禮結婚新人的啟發。“當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杜絕高價彩禮,倡導低彩禮、零彩禮。我就把這對新人新事進行了改編,編創了這個戲,結果演出后大受好評。”吳光明說。

  此后,吳光明還將一系列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節目搬上舞臺。如新編贛劇《春滿余江》、話劇《移風易俗培訓班》、三句半《文明新風進萬家》……從身邊故事取材,對好人好事、新風正氣大力宣傳,對做得不夠好的進行引導。吳光明的節目村民一看便知、一聽就懂,他說:“在祠堂、村民廣場、學校,多的時候上千人來看,一年最多的時候要演出50多場。”

  如今,春濤鎮板車宣講團的正式成員有28人,編外還有200多人。吳光明還手把手教出了很多徒弟,帶動成立了40多支團隊,把文明新風送到全區各個角落。“30年前,我一個人推著板車下鄉演出,慢慢有了‘板車宣講團’這個名號,如今,我們團下去都要包車了,全區文藝宣講隊伍更是遍地開花。”吳光明開心地說。

  “吳光明是余江本土成長起來的先進代表,我們將充分發揮好品牌示范效應,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引導更多人加入到文明實踐工作中來。”采訪中,余江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光榮告訴記者。目前,全區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42個,擁有文明實踐員142人,通過送春聯、送服務、幫扶慰問、文藝匯演、文化下鄉等活動,傳播了精神文明,倡導文明新風。今年上半年,余江區共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2000余次,開展走村串戶文藝演出300余場,受教育群眾達5萬余人次。(張俊娟 記者 祝學慶 陳 旻)

更多相關新聞及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文明江西(wenmjx)"和官方APP"文明江西"。

關于我們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意見建議 | 贛公網安備 36010802000294號
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文明辦 主管 | 江西日報社 主辦 | 舉報電話:0791-86847779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證號:1409348 贛ICP備0810000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6120170003 贛網文[2021]1463-016號
出版許可:新出網證(贛)字0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B2-20070031 國新網許可證編號:3612008001
新聞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創建投稿:jx-wmb@163.com
  • 客戶端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