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安,民之所盼,亦是發展之基。翻開南昌平安建設成績單,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人眼前一亮:250個法治文化公園及陣地、2015個四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站所、1331個“三有”協商平臺,形成“幸福圓桌會”“紅谷連心會”“有事來說”“民情連心橋”等一系列基層治理品牌,全市醫療糾紛數逐年下降……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書寫的是南昌人民的和諧穩定與平安幸福。
紅色治理,黨建引領社會協同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行走在南昌市的街道上,一座座外形統一的“紅色驛站”裝點著城市,市民游客想要休憩寄存、飲水充電不再是難事。
用紅色繪就平安底色。為深挖“紅色”內涵,南昌市統籌行業部門力量,在城市主干道、廣場公園、景區景點等區域建設了274個“紅色驛站”,并積極推動轄區黨員、青年志愿者深入“紅色驛站”開展志愿服務,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層細胞。南昌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推動800多個各級機關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1700多個其他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3萬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居民理事會、物業服務企業“五位一體”議事協調機制,推動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形成“紅色物業”品牌。
目前,全市共有124個物業服務企業(網點)建立了黨組織(黨小組),規范建設集約高效的各類黨群服務中心700余個,創新建設135個“1+5+X”社區鄰里中心,為居民提供教育、養老、醫療、商業、文化等5類便民服務。南昌市以黨組織為紐帶,大力推動教育、體育、文化等行業系統公共資源向群眾開放共享。
如今,南昌市近78萬名平安志愿者,服務時長超2300萬個小時,他們既是民情收集員、安全巡防員,還是平安宣傳員、糾紛調解員,為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設保駕護航。
科技賦能,服務功能提檔升級
6月20日上午9時許,南昌市綜治中心信息平臺彈出一則信息,青山湖區居民萬某上傳了一張照片,反映青山湖區湖坊鎮洪都村一處下水道井蓋破損,存在安全隱患,請求相關部門處理。幾分鐘后,綜治中心將該情況分派至數字城管,問題經逐級分派轉到轄區處理。6月21日,南昌市綜治中心信息平臺反饋:該路段破損路面已修復。
提高的是效率,拉近的是民心。為加快提升社會治理一體化水平,近年來,南昌市緊密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廣泛運用智能技術,通過搭建綜治信息化平臺,對接整合公安、住建等21個部門采集約4.8億條數據,實現社會治理數據匯聚上云,進行結構化分類、采集、清洗、存儲、管理。
在青山湖區怡東花園小區,數據控制中心正通過AR技術,實景呈現小區內整體狀況。在社區警務室,民警可以準確掌握小區人員及車輛進出的各類數據,人過留影、車過留牌、機過留號,有效降低了刑事警情。今年,南昌市40%的小區將成為智慧平安小區。
不僅如此,南昌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還依托市域社會治理大數據指揮平臺,融合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推動社會治理從“單兵作戰”走向“聯合作戰”。
干群合力,觸及基層“神經末梢”
6月21日,在安義縣新民鄉新民村的一條鄉間小道上,村民們挑著一擔擔新鮮的楊梅在路邊等車,準備乘班車去縣城銷售。
“多虧了這條新修的水泥路,如今,我們村里的人到中心公路只需5分鐘,不用再花半個小時繞遠路了。”新民村村民李麗紅說,新路能修成,多虧了村里的理事會,理事會由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鄉賢等組成。
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胡樟敏坦言,修路前期,周邊的一些農戶不樂意。經過村民代表們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農戶們最終同意。胡樟敏說,每個村民代表作為網格員,搭建溝通橋梁,基本實現矛盾不出村,村民們有求能訴、有理能講。
黨政搭臺,群眾“唱戲”。去年以來,南昌市共搭建“有事來說”“幸福圓桌會”“協商議事室”等協商平臺1331個,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切實營造起村民事村民議、村民建村民管的良好氛圍,有效激發了鄉村自治活力。
民之平安、政之所向。一次次貼近群眾的基層調研,一場場高質量的協商議事活動,一個個得到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今的南昌,平安之花正在綻放,也激發出了市域社會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動力。(康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