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樹成蔭,夏意正濃。走進贛北水城九江,迎面撲來的是文明新風,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氛圍。
近年來,九江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樹立示范典型、豐富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為抓手,全力推進文明村鎮創建,以鄉風文明之魂筑鄉村振興之路。
全域創建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文明之花處處綻放、文明新風潤澤鄉里,這是永修縣三角鄉通過群眾會、板凳會等做法倡導移風易俗取得的成效。
55歲的羅時港是永修縣三角鄉村民,也是村里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他唯一的女兒結婚時,謝絕了彩禮和禮金,只準備了兩桌可口飯菜,叫上一家人吃了一頓家常飯。
永修縣的創新做法是九江市全域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九江市堅持以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引領,將美麗文明村鎮專項行動列入全國文明城市“八大專項決戰行動”之一,成立文明村鎮督導組,開展常態督導,實現了文明村鎮創建與文明城市創建同部署同調度同考核。強化典型引領,在全市開展移風易俗“好家庭”“好媳婦”“好公婆”“好岳父母”“好理事長”系列先進典型群眾推薦評議活動,用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引領人們向善向上向美,選樹了380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典型。
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為基層賦能,各級文明單位結對共建文明村,中心城區堅持每月開展2次“我為文明獻一計”進村幫建活動,廣泛組織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義診義剪、文藝演出、家電維修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同時,開展問卷調查,收集群眾意見建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300余件。
以文化人 塑造鄉風文明精神高地
“這些年,村容村貌發生很大改變。為了記住鄉愁,留住記憶,村里建起鄉愁記憶館,一些老物件讓村民倍感親切,也讓孩子們感受王埠村的過去。”武寧縣王埠村村民王賢榮幸福地講述著村里打造的鄉愁記憶館。
近年來,九江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鄉賢館、村史館、民俗文化展示館等,使農村鄉土文化得以傳承弘揚,讓鄉村振興留住鄉村記憶。
柴桑區岷山鄉依托中共贛北工委與紅軍游擊大隊部舊址,建立鄉村紅色教育基地。德安縣挖掘車橋鎮“忠孝為本、耕讀傳家”的家風文化,建設義門陳家風文化教育館、家風文化街和家風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家風研學等系列活動80次,參與群眾6000余人次。共青城市蘇家垱鄉把歷史悠久的西河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創新理論宣傳方式,將黨的政策、優秀家風、好人好事等改編進西河戲,每逢農閑、過節時便在全鄉巡回演出。
通過陣地聯建、隊伍聯管、活動聯辦、服務聯合的“四聯”工作機制,全市179個鄉鎮、1736個村建成了集理論宣講、教育科普、文化健身等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設置了文化大講堂、文化大舞臺、紅色觀影點等場所,實現了文化賦能鄉風文明。
人人參與 激發鄉風文明新動能
每村聘任3名有聲望的鄉賢擔任鄉風文明勸導員,頒發聘書,規范開展鄉風文明勸導工作。這是柴桑區新塘鄉推行鄉風文明勸導員參與鄉村治理的經驗做法。新塘鄉鄉賢金鋒就是聘任上崗的鄉風文明勸導員,他勸導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簡化紅白喜事,對亂扔垃圾、柴草亂堆亂放、鄰里糾紛等開展教育引導,勸出了文明新風尚。
武寧縣東山村推行公德超市,創新“公德貸款”,村民各類善行量化積分,不僅能兌換生活用品,還能享受一定貸款信用額度,實現了道德增值、美德升值。
為扎實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工作,九江市開展了移風易俗鄉風文明三年專項行動,聚焦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建強紅白理事會。全市2259個村委會通過村民表決方式修訂村規民約,將彩禮上限、宴席標準、隨禮標準等寫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治。廣泛開展集體婚禮、集體頒證等文明實踐活動,宣傳倡導正確婚戀觀。同時,在市級媒體上開設“移風易俗 倡樹新風”專欄,推出“移風易俗小劇場”,制作《賭博一時爽 下場不蠻好!》等宣傳短視頻,取得良好宣傳效應,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節儉養德的社會氛圍更為濃厚。
載文明而馳,馭新風前行。九江在創建文明村鎮實踐中,結合實際,創出了九江特色。村級基礎公共設施日趨完善、鄉風文明程度日益凸顯,真正使文明創建啟迪心靈、惠及百姓,共同描繪出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生動畫卷。